内地很多到香港旅游购物的人,多少会对“又一城”有些印象。作为香港的大型购物广场之一,这里集中了超过200家店铺、约30间中西餐厅,漫步于琳琅满目的时尚商品间,最是能感受浮世繁华。而商场一角,通往写字楼群的一条走廊上,进进出出的却多是夹着书本,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大学生。这里,就是香港城市大学。
几栋相连的教学楼,并不高大气派,几处小小的绿地,甚至不如北京一些住宅小区内的花园,一条长廊几乎就穿过了大学的主要建筑,图书馆入口如同超市,书店、咖啡馆、摆满长沙发的讨论区占据了通道的大部分,这些加起来就是城市大学的全部所在。没有动辄几千亩的校园面积,没有高大气派的教学楼和宽敞明亮的办公室,甚至连能通行车辆的校园道路都少得可怜,就是这样一所和商场连在一起,看起来也如商场一般大小的学校,在今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一项排名中,位列世界大学第124名,比去年上升20多位,进步之快引人瞩目。而全球排名第26位、亚洲第2位的香港大学,竟然没有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校门,被戏称为“没有校门的香港顶尖学府”。
大学之“大”,在香港的高校建设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如此狭小的校园,如何能建设出世界一流大学,从而跻身世界高校排名榜?
要用好手中的剑,先要学会用自己的脑,没有宏伟的建筑和完善的场地,依靠的只有人的思维和创造。香港的大学,更多凭借充满活力的思维,自由的学术氛围,鼓励创新的时代精神,任由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、撞击、融合。无论这个过程如何曲折,最终升华的,永远都是年轻大学生虽显稚嫩但始终充满激情的设想,消逝的,也永远都是这个时代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规则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大学生对知识多的是尊重和渴求,少了一丝世俗的崇拜和功利,对传统多的是了解和变通,少了些无谓的反抗和挑战。没有预设的框架,没有可行或者不可行的前提,理性思考,始终在这纷繁复杂的观点汇集中保持主流,年轻人带来的动力,也确保整体步伐快速推进。
钱学森先生故去,中国从此再无钱学森,可自钱学森先生归来,为何没有更多的钱学森?“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;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”,靠着肩扛手提带来的书籍,靠着面对战火也不曾抛弃的求学治学精神,先辈们依然能建起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。而现在内地的一些大学,规模不断扩大,从校园建设到招生人数,从科研投资到产业创收,增长速度令人侧目。在急速变“大”的过程中,逐渐流失的却是追求知识,尊重人才,渴求创新与进步的大学灵魂。
当象牙塔成了进阶过渡的平台,当科研成了寻找资金的借口,当大学课程只是中学模式的简单重复,我们的大学,除了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来充当宣传的门面,还能有多少深厚的根基支撑自己?
香港地域狭小,大学校园建设恨不得一栋楼叠着另一栋,但港大并没有为自己小小的校门窘迫,城大也不担心游客把学校混同为一家购物中心。因为他们知道,大学之大,犹在学,而不在大。
更多香港留学信息资讯,请登录亦邦留学网。